“提高集中度、加快联合重组,确实是目前钢铁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的困境都与我们这个行业的散、乱有关系。而我们也确实要对目前的联合重组困境何在,做深入全面的分析。其根本还是在于利益——税收、权力、企业的社会问题等,是体制问题。如果体制和机制不改,不会有突破。”冶金工业规划院常务副院长李新创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因此,规划中“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也就成为工信部作为牵头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部门的工作重点。
“可以说,这是工信部这次工作中最可看的一个亮点。”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在不同体制、地域的钢企进行重组背后,还有一本GDP的账目要算。这也是导致重组艰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通过税收分立等方式,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利益分配体系,那还是不错的。”
据其透露,工信部目前已经联手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来开展落实此项“最为实际”的工作。
四大手段
“对钢铁工业来讲,现在,数量不是问题,品种结构也基本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但原料、环境始终是两大软肋。这两大问题不解决的话,行业内部就难以健康发展。没有一个企业是可以永存的,地方政府和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产业转型的准备。”李新创对本报记者表示。
相比于兼并重组的概念热潮,在这样一个中小钢企活得比大钢厂滋润的时期,淘汰落后的工作显得更加缓慢。
中钢协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今年1至8月期间,71家大中钢企的产量仅同比小幅增长了0.3%;但其它中小钢企的产量增幅却为26.7%;前7个月,利润排名前20位的钢企中,有5家为建材为主的河北钢铁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