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ubber Belt, Hose & Coated Fabric Information Center


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胶带胶管胶布分中心

  
会员登录   MEMBER LOGIN
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来源: | 作者:新干线 | 发布时间: 2009-08-14 | 4394 次浏览 | 分享到:

 走中国特色发展路

  197812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外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宝钢举行了开工典礼。30年后的今天,宝钢已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力位列世界钢铁企业前三。

  提起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53年前驾驶着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下一汽装配线的老司机于丰年至今心潮澎湃。

  19537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长春西南郊,在茫茫荒野上夯下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根基桩。3年后,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下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一汽只是“一五”计划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区别于其他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一五”期间,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伴随着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一批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和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我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11%的年均工业增长,还留下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粱认为,尽管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其缺陷和失误也是明显的。

  冯飞解释说,当时,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我国工业出现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此外,一、二、三产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些结构矛盾,让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让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则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在当年宝钢的建设者之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以及随后大范围的合资合作,不仅缩短了我国工业技术、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是形成了中国工业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格局。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场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国企改革攻坚战也拉开了大幕。从最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实行“拨改贷”;从打破“大锅饭”,到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资料下载  DOWNLOAD  
友情链接  FRIENDLY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