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水泥66万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从那时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新中国几代人执着追求的目标。
6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的建成,昔日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已经成长为工业大国,并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已达80%以上;年产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90%
【历史巨变】
现代工业体系创建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厂里的车床还是手摇的,“用笨重的设备,就算车个三角形的小铁片,也得费好大劲”。如今,用国产数控激光切割机,只需往计算机里输入一组数据,激光探头便开始工作。没有噪音,看不见火花,不到一分钟,厚厚的钢板上就切割出一个个不规则图形。
“工业化和信息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在落后农业国家基础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性巨变!
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见证着我国工业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
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