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国企改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被誉为民营企业常青树的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清楚地记得,1990年,异军突起的乡镇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超过了国有企业的246亿元。至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已是“三分天下”,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1.2%、37.2%和31.6%。
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是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冯飞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出了“六优先”政策,大力发展轻工业。我国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47.0%上升至1985年的49.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又相继提出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化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新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60年一个甲子。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崭新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化这艘巨轮,正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航标,朝着工业强国的方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